总学时数:54 学分:3适用专业:师范类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教育现象,明确教育改革理念,了解当前教育发展趋向。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发展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和教育实践提供教育理论准备;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研究的兴趣,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加强师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学是体现师范院校特点的一门基础课程,担负着培育和发展学生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任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主要概念、理论观点和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懂得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所必备的条件,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及其管理活动。为发展师范性、体现教师教育特点,所有师范生必须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教育学课程是实现该任务的重要凭借。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教育性思考和分析,从而发展其教育理解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事例阐述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现实教育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师角色,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表述及教育学性质、体系、任务、价值、发展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含义、研究策略、各种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教育学的价值。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的关系
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三、教育学的发展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5、小结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问。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教育学的价值是通过对教育习俗的比较中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以及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上。
第二部分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能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教育功能含义,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难点是教育功能的形成和释放过程。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5、小结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对教育功能的期望要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我们的目的是如何使教育的正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教育的负功能最大限度减弱。
第三部分 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区别。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学校、家庭、社区等概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区别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校概述
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三、学校管理
第二节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三、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
四、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及其特点
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三、社区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
5、小结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构成教育的完整体系
第四部分教育目的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时期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质的规定性,正确把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和学习,正确领会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难点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5、小结
教育目的是社会把握教育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核心和根本依据,对教育功能的取舍有重大决定作用。对实际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定向、调控和评价功能。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追求或实现某种价值的倾向性。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各级各类人才,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精神实质。
第五部分教师与学生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师概念、地位、作用、特点以及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及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师职业由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内涵、过程与途径、学生发展的规律及学生的基本特点,分析师生关系的意义,并举例分析三种不同的性质关系。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特点及教师个体发展的过程与途径。难点是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建构的基本策略。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学生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节教师的教育研究
一、教师即研究者
二、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组织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三、班主任工作
5、小结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与古代教师相比,现代教师具有多功能性、专门性、高素质性、发展性,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整体人,具有主体性的明显和发展特征。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尊师爱生、共同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第六部分课程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含义及课程流派的主张,课程类型、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及类型,掌握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课程的定义及课程流派的主张,难点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的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类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四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的准备与启动
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小结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类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当
前,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课程不断改革,而课程改革又势必会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革。
第七部分课堂教学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和过程、原则、方法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准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懂得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教学过程及原则,难点是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
第三节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
二、教学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方法
二、教学组织形式
5、小结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直接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原则的指引。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阶段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领域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及一般规律,是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两者虽有联系与交叉的一面,但不是重合的,各有不同侧重点。
2、教育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的科学,属于教育学科。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其他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为教育学借签,教育学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
六、教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54学分:3
章次 |
本章标题名称 |
讲授 学时 |
实践 学时 |
备注 |
第一部分 |
绪论 |
2 |
|
|
第二部分 |
教育的基本规律 |
6 |
2 |
|
第三部分 |
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 |
3 |
1 |
|
第四部分 |
教育目的 |
2 |
|
|
第五部分 |
教师与学生 |
9 |
3 |
|
第六部分 |
课程 |
6 |
3 |
|
第七部分 |
课堂教学 |
9 |
6 |
|
七、教材及参考书
1、王守恒编写:《教育学基础》,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编制人:李冬霞2024年2月13日